上海封城的第22天,昨晚朋友圈疯狂转发《四月之声》的视频,但没过多久便成了404。

被強行送去集中隔离的阳性婴儿,买办阶级在社区重新站上历史舞台,街道工作者打死宠物狗,自从抗战后首次空无一人的南京路,做完化疗被禁止进入小区的患者,母亲为自己发烧的幼儿挨个敲门的哀求。
上海人民为自己的同胞悲伤,为自己过去这一个月的遭遇唏嘘,对这座城市遭受的一切感同身受,现在正需要一个情绪出口。

然而当悲伤的权利都被剥夺,便激发了群体性的情绪对抗。

视频号发不出来,就转成二维码。二维码被屏蔽了,就上区块链。区块链被屏蔽了,
就发网盘链接。原视频看不到了,就上镜像版、翻转版、诺基亚版、逐帧截屏版、万花筒版。

无边的想象力正在让某种”苏联笑话”复活。

这种对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忠实记录,在中心化的媒体和信息渠道中,消失仿佛已经成了一种”看似离谱倒也合理”的宿命。
留下的只有一种无力感和窒息感觉:你可以被不公平对待,但你不能要求正义;你可以被当作分母来统计,但你只能忍着。现在你连认同一种情绪,
去告诉自己正在悲伤的权利都已经没有了,而且明天你就应该忘记,并且按时下楼做核酸。

2005年第一次上网,如今快20年已经过去。传统的共享、公开、自由的互联网早已转向以微信等为代表的的信息孤岛,用户逐渐被囚禁于巨型商业公司的生态牢笼里,
抹杀你的感情,消除你的记忆,只需要简单的指令,任何的对抗最终都是一种徒劳的黑色幽默。

时间正在流逝,我们拥有的信息在互联网长河中不过存在于一瞬。作为旧时代中老年网络用户,属于我们的信息成果该如何保存?

我能够想到的方案就是在自己的地盘,维护最后一片岛屿。这非常老派,但有效,网站是属于自己的,我可以记录我自己的想法,喜不喜欢则是你的自由。